点“草”成金不是梦,归昌草编有“钱”景。在盛产“姜湖”贡米的郯城县归昌乡,当地农民利用烧锅冒烟、沤肥不烂的废弃稻草发展草绳、草苫、草包片、草编工艺品等,将昔日废弃的稻草编成了发家致富的“金条”,使久负盛名的“优质水稻之乡”也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“草编之乡”。
日前,我们自乡政府驻地出发沿郯瓦路北行,然后往东去,来到了地处归昌乡道西村的郯城绿保草制品厂,只见一辆大货车正在装载压缩好的硬如砖石的草块,加工车间内,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将稻草放进机器内,按动电钮开关,几分钟的时间,一捆压缩好的草块就完成了。据介绍,该草制品厂生产的稻草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甘肃酒泉、内蒙古包头及本省的济南、日照等钢铁企业,不仅使当地的稻草得到有效利用,绿保草制品厂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,效益丰厚,同时,安置2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,人均月工资5000-6000元。
“以前,除了烧水做饭,就是喂牲口,多余的稻草没法处理,只好被焚烧,既污染了环境,也埋下了火灾隐患。如今,一亩地的稻草经过加工能卖六七百元,谁还愿意去把稻草焚烧了呢。”在归昌乡道西村,村党组织书记郁宝银谈起草绳加工时滔滔不绝,他笑着说:“现在我们村从事草绳加工的有120余户, 每人每天能收入80—100元。”
在归昌乡归四村的一家草编工艺品购销点,几位农家妇女聚在一起,发挥心灵手巧的优势,用一根稻草拉动了经济。她们积极采取“量身定做”、“合同订单”、“线上线下”互动等经营措施扩大市场营销途径。通过手工编织成的“馒头筐”、“鸟窝”、“狗窝”等环保工艺品,成为国内外的大中城市消费者的“抢手货”。
该乡马王村65岁农家妇女张瑞侠告诉笔者:闲暇时吃过早饭,在把该洗的碗筷、衣服清洗完,就开始编织“鸽子窝”,一天能编四、五十个,收入五、六十元,很轻松。
据了解,作为郯子故里,凤鸣之地,“姜湖贡米”的故乡,归昌乡年种植水稻面积达5.6万亩,有丰富的稻草资源。该乡自1995年引进3台草苫机兴起草制品至今,已发展有草苫机、草绳机、草包片机3000余台,生产出来的草苫、草绳、草包片等广泛用于果树、蔬菜类等物品的保暖、储存、运输等,产品远销陕西、山西和本省的寿光、东营等地。草编行业也带动了专一销售草编机代理商2家,吸收当地农民工5000余人就业,年创产值超过亿元。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村妇女家门口就业问题,而且让贫困人口靠编织实现了的“致富梦”。
在草制品发展过程中,该乡从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入手,先后在东樊、归二、玉庙、陈庄等村设置了10余处草制品加工购销网点,统一技术指导、统一标准、统一购销。此外,他们以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、 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形式,与全国10多个蔬菜生产地、20多个城市、企业联姻,实行定量生产、来样加工等多种营销方式,将农民群众加工的草制品直接运达给客户,从而拓宽了草制品的销售渠道,促进了农民增收。
如今,一踏进归昌乡的各个村庄院落,到处都是一派编织草苫、草绳、草包片和草编工艺品的忙碌景象。
“近年来,我们乡立足‘水稻’优势,依托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兴村强县示范项目,发展水稻全系列产业,做足水稻加工、稻虾、稻鸭生态共育、草编工艺品等特色文章,群众收入大幅提升,人民幸福感、满意度不断增强,大大促进了乡村振兴步伐。”归昌乡党委副书记、乡长王传海说。(李静良 刘芸静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