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让民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传承,让中国文明在新时代得以弘扬,城阳区白沙湾学校发挥本校优势,依托来自19个不同省市的孩子和家长们背后蕴含的不同的家乡民俗文化,以民俗教育为切入点,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民间艺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,打造“家”文化,实施“家”课程,厚植学生爱国情怀,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,促进民俗文化传承。
建校以来,学校相继成立了扎染、陶艺、剪纸、武术、国画等民族文化传承社团。以此为契机,区白沙湾学校2018年开始规划,通过《致家长一封信》、学校公众号等方式,向教师、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征集民俗物件,在校园内开展寻找“消失记忆老物件”活动。通过征集活动,学校共收集到日常生活凭证、农耕用具、家居装饰等不同种类的民俗物件200余件。学校围绕什么是老物件、老物件背后的典故、以及如何使用等内容,将所得物件进行展览,让学生树立起对老物件的感情,发现身边老物件的价值,从而增强对传统民俗知识的了解,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更加注重对文化的传承与文物保护。
2019年6月,学校专门成立了“玲珑巧艺”、“小人书.大世界”、“戏如人生”、“耕读社”、“锦绣前程”五个民俗传统文化研究社团,师生一起动手设计社团徽标、社团理念,一起讲述民俗传统文化故事,使孩子成为一名设计者、组织者、参与者、受益者,同时成为一名分享者,让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学校还特聘杨家庄年画-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显智先生为社团指导教师,定期带领孩子们学习实践。通过研究学习,不仅让民俗文化内涵得到了弘扬和传承,更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习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。
下一步,学校还将开展“寻找民俗”“铭记乡愁”活动。利用假期让学生找寻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。画一画家乡的风景、写一写家乡的诗歌、唱一唱家乡的小调、演一演家乡的戏曲、赞一赞家乡的英雄等丰富多样的活动,把民俗教育和研学结合起来纳入学生评价,将优秀历史文化根植于学生内心,让品格教育真正走进学生,相信白沙湾学校师生齐心定能将寻根民俗文化之路走得更远、更好! |